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调查报告

学生调查报告

时间:2024-03-11 15:47:39
【精】学生调查报告

【精】学生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调查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生调查报告1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法学专业因其就业面狭窄,已经成为低就业率的一个专业。调查表明,法学专业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比较理性,明显感到就业的压力。调查同时显示,法学专业学生将报考公务员列为就业首选目标,大城市以及经济较发达地区是就业首选地,对就业后收入期望值偏高。

一、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经济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

法学专业是朝阳学科,从社会需要来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从法律系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就业前景非常广泛,做警官、检察官、法官、行政机关公务员;到大公司主管法律事务;做律师;到高校做法学教师;到研究所做法学研究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法学专业对人才高素质、高学历需求较高。他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行业知识。随着近年来对法学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法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但高学历的法学专业研究生,特别是与经济、国际交往相关联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广阔。

二、当前就业形势

“法学怎么了?”这或许是当下所有关心法学的人最想问的问题。从红极一时的“专业龙”变成了“专业虫”;从耀眼的“就业精英”变成了垫底的“就业劳工”;就业已冷到哈气成冰,每年却仍有那么多考生报考得热火朝天。近些年来,法学毕业生就业率低已经成为社会广泛专注的问题。无论是“北大学生卖猪肉”还是“西政学生卖糖葫芦”,种种新闻媒体夸张的背后,是人们对于法学教育的忧思与考量。根据法学专业历年就业情况,形式之所以严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扩招。太多院校跟风设置法学专业,致法学专业太多太滥,才最终导致法学这块“优质蛋糕”变了味。事实也确实如此。据了解,目前我国并未对高校设置法学院系设定统一标准。设置法学专业的门槛过低甚至没有门槛,也使得我国高校出现许多“法学专业目睹之怪现状”,如一些理工院校为升综合大学而设法学;一些专科院校为提升品牌而设法学;一些院校虽设有法学,却没有专职教授,甚至没有科班出身的法学老师……据不完全统计,XX年,我国设有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为292所;20xx年约为560所,4年所增数量几乎与过去20多年积累的数量持平;截至20xx年底,该数值更是达到了634所,法学一跃成为了目前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三大专业之一。至此,我国高校的“法学大跃进运动”也成功完成了三级跳。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30万左右的法学本科在校生和22万左右的法律专科在校生,比30年前增长了200多倍。一方面高校对法学专业的招生量在“大步向前”,另一方面,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量却是“步履蹒跚”,这就把大量“法学遗民”堵在了就业的高速路口。

②司考。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司法考试,作为法律职业的准入制度,阻碍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前进脚步。

③专业教育。法学专业就业面的狭窄及其过高的门槛,目前高校的法学教育也只是根据传统着眼于培养在法律职业部门从事法律职业的人才,而没有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着眼于更为宏观的市场需求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对脱节。

④法学是一门社会学科,要求必须有丰富的社会实践。就拿律师行业来说,律师所提供的商品是服务,所出卖的是自己的办案经验和法学知识的结合物,是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法学知识为当事人争取最大的利益。这就需要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有一定的办案经验,这样才能很容易的找到法律工作,而其恰恰正是法学毕业生所缺少的。一定程度上正是法学专业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脱离社会实践的法律知识是没有生命的。

⑤期望值过高。法学学生毕业后更青睐机关单位,对薪资、社会地位的要求比较高。

三、直面困境,问计未来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的学生一方面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升自身能力,尽早培养一些以后需要的素质,尤其是一些综合素质的提高,法学毕竟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所以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至关重要,只有在学习期间锻炼这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所学能为以后所用,这样方可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去;另一方面,毕业生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领域,像在地域选择上可以考虑艰苦地区,在具体职业的选择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法律职业,而去选择一些新兴职业。

由于法学还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专业学生在充分学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还要深入生活,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到公、检、法机关以及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学习实务操作,获得一些经验,并检验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法学天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所以学生绝不能脱离社会,否则就是闭门造车。

法学专业学生在进入大四学习时,只要有各种可能的就业选择,都要尽最大努力去尝试(主要是参加各类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

学生可以选择考研、参加司法考试、参加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等来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或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要,学习一技之长,比如速录技术,进入法院当书记员也是不错的就业渠道之一。最关键的是不要眼高手低,有时并不是没有就业岗位,而是学生不愿去做而已。

我国目前注册律师大约有14万人左右,律师事务所1万多家,每9000人平均拥有一名律师,其中北京是每1300多人拥有一名律师,上海是每1800多人拥有一名律师,而美国纽约是每200人拥有一名律师。从律师的地区分布情况看,发展极不平衡。广东、北京的律师都在万人以上,大约占到全国律师总数的17%,而青海省只有400多名律师,个别牧区只有一名律师。全国律师每年办理业务大致在900万件左右,业务收入在90亿左右,律师人均收入在7万元左右,平均每件收费在千元左右,但是律师年收入仍然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北京最高,律师人均年收入达到26万元,上海也在20万左右,江浙在7万元左右,广东在5万元左右,而在有些西部省份律师年平均收入也就只有5000元左右,甚至更少,其差距在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无论是执业人数占整个人口的比例,还是律师界中高学历、外语人才所占的比例,以及中大型律师事务所占律师事务所总数中的比例,中西部律师业与东部发达地区律师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特别是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直接导致律师收入的差距悬殊,并且这种差距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改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东部与中西部律师业发 ……此处隐藏24866个字……比,除此之外,大学生选择手机有35.1%的人表示很在意网速,也就是说大学生使用手机其实还是更加偏向于娱乐上网,但是总体上来说大学生买手机更加注重性价比,也就是说虽然当下大学生在手机方面的消费能力比较强但是也显得比较的理性化。

2、手机使用时间及用途

54.1%的人表示在初中就开始接触手机了,而手机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用途是上网和联系家人朋友,但是有67.6%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都是在三个小时以上,说明手机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已经是相当于生活必需品了,且时间主要花费在上网等娱乐项目上面,可见手机对于大学生来说算是一种排忧解闷的主要途径。

3、 手机的购买途径和获取途径

调查数据显示59.5%的大学生的手机都是来源于父母,仅仅21.6%的人的手机是自己赚钱买的,在购买途径上面73%的选择手机专卖店购买手机,由此可见当下大学生的经济并不,手机使用的费用主要是父母承担,并且选择购买手机的途径大多都选择比较保守的专卖店购买。

4、话费费用以及手机心里价格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仅有8.1%的大学生每月的话费超过了150元,并且35.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心里最理想的手机价格在20xx——2500元之间,根据调查的结果显示可证明大学生这种没有收入或者说是低收入的人群的消费能力并不高。

八、结论

通过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当下大学生选择手机主要会考虑手机的性价比和手机的功能等方面,并且学生对手机的心里价格主要在20xx——2500元之间,所以如果要进入、拓展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应该从产品的性价比、功能、价格定位等多方面满足不同经济条件的大学生的需求。但是要进入这个市场的话可能会比较的困难,手机普及的同时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不足,也就是说不能跟上市场产品的更新换代,且大学生购买手机的途径比较单一固定,所以如果真的要打入这个市场是相对比较困难的。

九、总结

成就与收获:通过本次的问卷调查,对大学生手机消费市场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认识到了大学生手机消费倾向、对手机的需求等,也可以看出如果要进入这个市场是多么的不容易。

不足:本次问卷调查的不足主要凸显在问卷填写的数量不够多,收集到的数据不够多,也就导致了调查结果会显得没有足够的代表性,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十、附件

学生调查报告13

现在,随着课业的增加,我们毕业班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另外,我们的学生没有保护眼睛的意识,所以我们的视力越来越差。所以,这几天我统计了班上同学的视力。

调查结果

我调查了20个学生。其中只有两个同学双眼视力在5.0以上,只占我调查的10%。7只眼一只眼高于5.0,另一只眼在4.0-4.9。11只眼在4.0-4.9之间。可以看出,学生的视力很差。

分析

学生视力不好完全是因为他们没有保护好眼睛。学生做作业时,不能低头埋头写字,因为眼睛里要保持35 cm的距离。长时间看电脑和电视也对眼睛有害。由于这两个原因,许多学生视力不好。所以要从小树立保护眼睛的意识。

建议

不要在黑暗中用强光看东西。如果要长时间做作业、看电脑、看电视,每半小时闭眼5-10分钟或做眼保健操,让眼睛得到休息。

结论

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完成很多事情,所以一定要保护好眼睛。我们应该立即树立保护眼睛的意识,否则,我们将永远失去光明!

学生调查报告14

两成受访者每天关注指数

4千余名学生返乡调查的范围覆盖了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又以天津、河北、山西、辽宁、河南、山东、北京等受雾霾影响较重的地区为主,学生们通过面对面的形式邀请受访者填写微信调查问卷,共收集问卷35980份,其中针对普通居民的问卷33372份,针对企业员工的问卷2608份。

在调查报告里,有一项全国居民对空气指数关注情况的统计,其中每天关注空气污染指数的人比例为22.8%,每周至少关注3次的人比例已达到51.8%,而在雾霾最严重的京津冀地区,民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要高于这一比例;对于民众采取防护雾霾侵害措施的统计,从未注意防护过的人比例只有16.1%,而八成以上的人开始注意偶尔或经常采取措施防护雾霾侵害。

近八成人认为,现阶段政府针对空气污染和雾霾的治理措施仍待进一步完善,44.5%的人认为政府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是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超过50%的人认为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法规加大对扬尘及排放工业废气的惩治力度、完善公共交通体系、宣传低碳出行方式、增加城市绿化面积能够有效治理雾霾。

政府企业个人应协同治霾

问卷中还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受访者将所在居住地的空气质量状况与五年前做一个对比。统计结果显示仍有六成以上的人认为,空气质量与五年前相比并没有变差,或有好转但不明显。

指导学生们设计这一问题的是天津大学PM2.5控制研究中心刘庆岭教授,他说:“虽然雾霾问题是最近两年才凸显出来的,但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一直是我们‘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我将这一调查数据与十年间全国各省市空气质量的数据进行了对比,两个曲线是基本一致的。这反映出近几年政府对空气污染问题高度重视,虽然离民众的期待还有不少距离,但治理取得的实效还是能够看得见的。”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对雾霾问题的治理,有64.7%的人不满意但是有信心。刘庆岭教授说,治理雾霾是一个综合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个人的协同努力。他以我国十几年前治理沙尘暴为例,“我们大概用了十年的时间使沙尘暴得到了有效治理,虽然治理雾霾与沙尘暴相比要解决更多的问题,但当我们社会上从政府到企业到公民个体形成合力,坚定信心与耐心,一定能实现蓝天青山与绿水常在。”

学生调查报告15

一、问题的提出:

xxx

二、调查方法:

听同学、家长的讲述。

三、近视的原因:

1、在阳光强烈或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

2、少看绿色植物。

3、在走路、坐车时,或趴着、躺着看书。

4、少看电视或手机,一般一天看电视或玩手机的时间不宜超过五小时,否则会造成眼疲乏。

5、写字时要离书本一尺,身体离桌子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6、萝卜因含有维生素A,是护目的,所以要多吃。

我们班上有不少同学,小小年纪就成为了戴上眼镜的“博士后”。我与几个好朋友认为这个问题值得思索,于是进行了一次有关近视的调查。

1、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3、查阅书籍、报刊并整理资料。

1、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

3、写字时离书本的距离太近。

5、不爱吃萝卜等蔬菜。

四、建议

2、不要在光线强或暗的地方看书,这样会伤害眼睛。

4、要多看看绿色植物或室外景物来放松眼睛。

6、不能走路、坐车、趴着、躺着看书,这样容易影响视力。

《【精】学生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